生之死,死之生

最近在看完《送行者~禮儀師的樂章》這部今年最佳奧斯卡外語片時,心裡有許多感動,以前看了許多探討生死的書,但似乎從沒像這次般那樣的震撼!幾年前在日記裡寫了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這本書的感想,那是頭一次去面對生死的問題,其實我是一個看不開生死的弱者,因為害怕親友的分離,所以一直不敢正視這個人人必碰的關卡,不是不到而是時機未到.

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裡課程可以稱做「生命的意義」。然而你若問:到底什麼是「生命的意義」?我卻無法用言語具體的解釋。只能說,如果生命是造物者的恩賜,生命中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或是無法掌握的,便是造物者對我們不懷好意的測試。對於「 活著」,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,在瑣碎而複雜的生命軌跡中,何者重要何者可忽視,卻沒有人可以說出一番定理。生、老、 病、死,是生命必經的過程;第四堂課墨瑞.史瓦茲(Morrie Schwartz),他說:「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……」。墨瑞.史瓦茲(Morrie Schwartz),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,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,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,但他掙脫這些情緒,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,並且帶著幽默感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天會死,但沒有人把這件事當真,對我們而言「死亡」就像是下個世紀一樣的遙遠。如果隨時作好死亡的準備,我們不會只是這樣!至少活著的時候會真正的比較投入–投入每一個Moment,The Moment。

而《送行者~禮儀師的樂章》裡,在生死的儀式裡,反轉出對職業的認同,更透過大悟對父親的諒解延伸出親情的厚度。沒有成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,透過自己的巧手服務往生者;昔日在樂團演奏時沒有得到的掌聲,反倒在一絲不茍的納棺儀式中得到了補償,《送行者》精采之處就在於,能夠從每一個亡者的人生終點,從已經結束的生命,來看生命。人類實在很渺小,可是,我們的人生 ,就是我們的全部,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,對已故的人或許不是那麼重要的…重要的是,在還活著的時候,自己是否感受到了「活著」,可能是和所愛的人的互動,可能是對某些興趣的熱情,可能是為了陌生人的付出…因人而異,但這一切活過的痕跡,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逝,看著電影活著的人為亡者哭泣,那份對比的寧靜…..有點鼻酸!

死亡是必然的,也許今天我們健康,但誰又能肯定死亡不會在明天拜訪呢?所以時刻準備死亡,那麼我們就會更珍惜現在。但這又不是消極的說法,這應是一種讓我們正視死亡的方法。而在自己有生之年裏,應當盡情去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去付出……「學會死亡,就等於學會生活。」能面對死亡,就會更加享受生活,而人生也因此而更加燦爛且充滿意義!

人生裡汲汲營營的為工作打轉著,為追求些什麼而努力著!重要的是…我活過,我經歷過,盡情享受每個階段所帶來的,接受它!

對「生之死,死之生」的一則回應

  1. 死亡,是生命的一部分,如同花开花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。“重要的是,在還活著的時候,自己是否感受到了「活著」”,此话让人回味不已。而我现在在给你的部落格留言,在呼吸,在感受窗外的落日一点一点下沉,感受自己的“活着”,这样的感受,也是一种幸福。P.S.:同意荷风的观点,呵呵,祝开心!

發表留言